9月3日,世界互聯網大會國際組織在北京召開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邁向新階段理論研討會,總結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十年來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探討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邁向新階段的深刻內涵、重大意義和時代價值。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關村實驗室主任吳建平在會上圍繞“加強網絡安全技術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網絡空間安全”作主旨發言。主要發言內容如下:
吳建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關村實驗室主任
在今年6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深入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科技開放合作。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國際環境越復雜,我們越要敞開胸懷、打開大門,統籌開放和安全,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這是習近平主席站在人類歷史發展、國內國際全局高度,從全球網絡空間發展大勢出發,提出的政治性、指導性、戰略性任務布局,對于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一、互聯網核心技術是網絡空間安全的基礎支撐
我們當今所處的網絡空間,以互聯網通過各種先進通信技術連接各類計算機系統,形成廣泛連接的強大基礎設施,使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不僅從形態到內容都有了無限發展的空間。目前網絡空間不僅已成為大國博弈的主要戰場,更是網絡強國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同時,互聯網核心技術已經成為網絡空間安全技術體系的核心結構和基礎支撐。
互聯網體系結構是互聯網的核心技術,經過與其他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長期比拼和角力中“大浪淘沙”,逐步發展且不斷演進、長盛不衰。互聯網核心技術不僅是網絡空間發展的關鍵,更是當前網絡空間安全威脅的關鍵。
二、開放互聯是互聯網核心技術的基因和靈魂
互聯網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是互聯網體系結構具有強大的開放互聯能力。互聯網之所以長盛不衰,和互聯網設計之初所明確的基本理念密切相關:第一,不為任何特殊應用而設計網絡,只逐個傳遞數據包;第二,可以使用任何通信技術;第三,簡單可靠的分布式核心網絡,允許在網絡邊緣創新,不為增加任何新應用和服務而改變核心網絡;第四,具有足夠的可擴展能力;第五,必須為新協議、新技術和新應用提供開放的網絡環境。這些基本理念成為設計互聯網的基本原則,并逐漸形成目前互聯網的開放互聯基因。
為了永遠保持互聯網的開放互聯基因,互聯網的初創者們成立了一個互聯網技術開發和標準組織IETF(互聯網工程特別工作組)。IETF在互聯網體系結構理事會(IAB)領導下工作,其使命是從技術上保證、保持互聯網穩定和發展。近五十年來,IETF團結世界各國技術人員和工程師,堅持按照開放互聯的原則進行互聯網技術開發和標準制定工作,成就了今天無處不在的互聯網。
第一個由中國科技人員開發和制定的IETF標準(RFC 1922)誕生于1996年,它定義了互聯網上不同國家和地區中文編碼的統一傳輸轉換標準。2004年開始,中國科技人員才陸續成團隊地參加IETF的互聯網技術開發和標準制定工作,在世界各國技術人員的相互幫助和交流下,逐步參加并深入到IETF各工作組開發核心技術和制定國際標準。二十年來,在IETF的9000多個RFC標準中,中國科技人員牽頭的RFC標準仍不足200項。
三、加強互聯網核心技術國際合作,共建安全的人類網絡空間
互聯網核心技術攻堅戰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持久戰。近年來,國際IPv6下一代互聯網快速發展和不斷演進,給互聯網體系結構技術創新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
近年來,盡管中國在互聯網核心技術的突破上取得了很大進步,從互聯網的使用者,變成了互聯網的貢獻者。但相比目前9000多個RFC的總量,仍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形勢復雜多變,逆全球化趨勢加速,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都面臨著嚴峻的網絡安全壓力。開放互聯是互聯網的基因和靈魂,我們應該以開放破解圍堵,積極參與IETF等國際互聯網組織的技術開發和標準制定工作,深刻理解互聯網技術文化,努力貢獻分享互聯網技術,進一步加強溝通和交流,在廣泛參與互聯網核心技術的國際合作中逐步成為互聯網技術的重要貢獻者,為互聯網的發展做出中國貢獻,與全球互聯網技術人員一起,共建安全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