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30年 他們為什么被致敬?

來源: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時間:2024-04-22

  為紀念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近日相關機構先后組織了各具特色的紀念活動。4月19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發起一場高端對話,邀請“世界互聯網名人堂”的胡啟恒、錢華林、吳建平、李星等4位中國入選者共同參加;4月20日,中國互聯網協會在北京隆重舉辦紀念活動,特別向胡啟恒、鄔賀銓、吳建平、錢華林、高新民、李星這六位為中國互聯網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專家致敬。

20240422-4個人

  4月19日,“潮涌網絡·向新出發”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高端對話活動現場,國際互聯網協會“互聯網名人堂”全部四位中國入選者首次聚首(左起:錢華林、胡啟恒、吳建平、李星)

6個人-1200

  4月20日,中國互聯網協會舉辦紀念活動,致敬六位為中國互聯網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專家(左二起:高新民、吳建平、胡啟恒、鄔賀銓、錢華林、李星)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活動中的吳建平院士和李星教授都來自清華大學,都與我國第一個覆蓋全國的互聯網主干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建設有關。

  為什么向他們致敬?

吳建平:

互聯網開拓者 建設者 創新者

吳建平

  他是我國互聯網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之一,曾擔任“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NCFC)”專家組成員,是迄今唯一一位獲得“喬納森-波斯塔爾獎”的中國科學家;他先后領導建設了全國性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全球最大的純IPv6下一代互聯網主干網CERNET2,以及全球最大的未來互聯網試驗設施FITI;他為我國突破互聯網核心技術,爭取下一代互聯網話語權、主動權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7年入選國際互聯網名人堂。

  ——互聯網協會頒獎詞

  “喬納森·波斯塔爾獎”是世界互聯網界最高榮譽,2010年國際互聯網協會主席將該獎項頒給了吳建平院士。2017年,吳建平院士又入選“世界互聯網名人堂”,成為我國第三位入選專家。

  榮譽源于貢獻。致敬詞大致還原了吳建平在中國互聯網研究和建設歷史上的突出貢獻。70年代末吳建平就開始從事互聯網研究。作為建設者和開拓者,吳建平院士帶領團隊先后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以及全球規模最大的純IPv6下一代互聯網主干網CERNET2,近年又開始建設我國未來互聯網試驗設施FITI(CERNET3)。

  吳建平院士30年互聯網研究史、建設史,也是我國互聯網30年建設與發展的縮影,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起步階段。1994年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范工程啟動,1995年驗收,這是我國學習和運用互聯網核心技術的階段。

  CERNET的建設,點燃了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的火種,創造了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眾多的第一:第一個電子雜志《神州學人》,大陸第一個大型BBS站點水木清華,中國第一代互聯網瀏覽器、搜索引擎和防火墻……可以說,CERNET培育了中國最早的一批互聯網用戶和互聯網研究者與創業者,孕育了第一批互聯網應用。

  第二,追趕創新階段。2004年建成CERNET2主干網,是全球最大的純IPv6互聯網,我國進入開展互聯網核心技術的創新階段。

  在國際上都沒有成功模式與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吳建平院士帶領團隊建成了全球首個純IPv6互聯網,先后在兩代互聯網過渡技術、下一代互聯網源地址驗證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團隊先后獲得了20余項互聯網標準RFC,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下一代互聯網真實源地址驗證SAVA,支持互聯網真實源地址的精確定位和地址溯源,突破了下一代互聯網體系結構的安全可信關鍵核心技術。

  第三,突破引領階段。在CERNET和CERNET2之后,吳建平院士又主持了未來互聯網試驗設施FITI項目,致力于對下一代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的探索和實踐,為研究和設計各種創新未來互聯網體系結構提供國際領先的開放性試驗環境。

  2023年11月,全球首條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干通路在我國面世,這條通路既是FITI項目的一個重大技術試驗成果,又是FITI高性能主干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主干線路實現了全通路軟、硬件的全部國產和自主可控,技術水平全球領先,不僅是全球互聯網基礎設施發展的一項里程碑,也是中國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自主創新建設網絡強國的一次成功實踐。

  在 “中國互聯網30周年發展座談會”上,吳建平院士表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和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發展相伴相隨。這30年,中國互聯網走過了從無到有的階段,但遠遠還沒實現從弱到強,我國在互聯網體系結構和核心關鍵技術領域的發言權、話語權仍然不多,尤其體現在國際互聯網標準的制定上。因此,在互聯網領域,我們面臨著一場艱巨的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這一關必須要過”,對于互聯網科技人員,我們必須要打贏互聯網核心技術攻堅戰!

李星:

互聯網應用的先行者 互聯網技術的探索者

李星

  他是我國互聯網研究與建設的開拓者之一。作為核心技術專家,他參與設計和建設了全國性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IPv6試驗床CERNET-6BONE。他領導發明的無狀態IPv4/IPv6翻譯技術IVI,突破了IPv4向IPv6平滑過渡的技術瓶頸,對全球互聯網過渡到IPv6單棧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在2021年入選國際互聯網名人堂。

  ——互聯網協會頒獎詞

  2021年,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CERNET網絡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李星教授,入選國際“互聯網名人堂”,成為我國第四位入選專家。

  李星本來研究的不是網絡,觸網,完全是因為需要。90年代初留學回國后,沒有互聯網可用成為李星最痛苦的事情,于是他積極“鼓吹”建設中國的互聯網,1994年他參與到CERNET項目的建設中。

  作為CERNET的技術負責人,他和吳建平院士,以及CERNET專家委員會的全體專家一起確定了CERNET建設關鍵的技術方向。使得CERNET在面對幾次重要技術路線決策時都選擇了正確的方向,沒有走任何技術上的彎路。在當時,對于選擇當時低調的TCP/IP技術還是熱門的ATM技術時,他和吳建平院士等專家堅持采用在數據專線DDN之上直接運行TCP/IP協議,這為CERNET的成功建成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上世紀90年代末,全球少數國家剛開始研究IPv6的建設時,他就帶領團隊開始研究IPv6,1998年,他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IPv6試驗床CERNET-6BONE,這是中國第一個利用隧道技術接入國際IPv6的試驗網。在這個基礎上,還組織團隊寫了國內最早的IPv6專著《IPv6原理與實踐》。

  由于IPv4與IPv6協議不兼容,兩代互聯網如何平滑過渡成為世界性難題,這也是IPv6從上世紀90年代提出后很長時間難以大規模普及的原因之一。看準了這個問題,李星教授帶領團隊致力于解決兩代互聯網的互聯互通問題。

  經過持續跟蹤和研究,李星教授領導團隊發明了無狀態翻譯技術IVI,該技術基于算法解決了“用有限的IPv4地址表示IPv6地址”的技術挑戰,創造性地破解了向IPv6平滑過渡的技術難題。

  目前,IVI無狀態翻譯技術已成為國際上IPv4和IPv6互聯互通最重要的互聯網標準,對于引領全球過渡到下一代互聯網IPv6單棧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我國互聯網研究界對全球互聯網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當前,這一技術在國內外得到廣泛部署和應用,據悉,現在全球幾乎每部智能移動終端都在運行這一技術的相關標準,該系列標準因此成為全球實際使用量最大的IPv6單棧網絡技術標準。

  在 “中國互聯網30周年發展座談會”上,李星教授表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真正實現了需求為王,用戶為王。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動員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中國擁有巨大的用戶市場,任何一個解決方案在中國可以行得通的話,就在全球行得通,這是中國互聯網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他表示,希望未來中國互聯網能為世界互聯網做出更多貢獻,擁有更多話語權,同時希望更多年輕人參與互聯網技術的研究中。他表示,當前全球正在面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挑戰,要實現技術的創新一定要留出空間,允許犯錯,所以高校應給年輕人留出試錯的空間,才能取得更加輝煌的發展。